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丁關軍 尤治斌 馬艷
1994年春,陜西省人民政府原常務副省長徐山林在給《鎮(zhèn)坪縣志》題詞時揮毫寫下“小縣立大志,奮力奔小康”8個大字。時隔22年后的今天,老領導的深情寄語正在被實現。
鎮(zhèn)坪縣委書記羅萬平直言,對全縣“在2018年底基本實現脫貧,比2020年全國全面建成小康提前2年實現”的目標任務充滿信心,因為“全縣有一支素質過硬‘真抓實干’的干部隊伍”。在脫貧攻堅這場戰(zhàn)役中,該縣正是抓住干部這個“支點”, “撬動”起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也因此,全縣正在發(fā)生一系列根本性的變化。
領導干部,先干一步,縣委書記做起“媒婆子”
對于全縣扶貧工作,作為縣委書記的羅萬平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脫貧攻堅任務重、時間緊、要求嚴,扶貧政策需要干部去落實,資金需要干部去分配,項目需要干部去推動,資源需要干部去集結,對象需要干部去走訪,可以說,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干部的身影。扶貧工作能不能做好,干部是決定性的因素,“尤其是領導干部”,如此,才能“帶動整個干部隊伍聚力前進。”
正是抓住“領導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該縣建立起“六個一”責任體系,“每個鎮(zhèn)1名縣委常委包抓,每個村落實1名縣級領導包抓、落實1個駐村單位、落實1名第一書記、落實1支駐村工作隊、每戶落實1名幫扶干部”,并夯實縣、鎮(zhèn)、村“三級書記負責制”,確保全縣43個貧困村4254戶貧困戶1.08萬人有人抓有人管。
羅萬平稱根據“六個一”責任體系,自己包抓華坪鎮(zhèn)團結村,幫扶3戶貧困戶。“平日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上去看看!”經常去看的目的不僅是“聯絡感情”,更重要的是為貧困戶“鼓氣加油”提振“信心”,因為“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已使許多貧困戶失去與生活抗爭的信心”。
家住華坪鎮(zhèn)團結村今年77歲的黃順勛,患有風濕病。其妻子饒青凡68歲,胳膊殘疾。兒子黃再平40歲至今未婚,患哮喘病不能干重力氣活。住房為土坯房,平日靠種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對于這樣一個典型的因病致貧的貧困家庭,其幫扶人正是羅萬平。“在多次交流后,黃順勛一家慢慢有了干勁!”根據實情,黃順勛被納入“交鑰匙”工程對象,今年9月前就可搬進新房。針對其意愿今年計劃種植魔芋4畝,養(yǎng)雞100只,養(yǎng)豬3頭,鎮(zhèn)上幫助其對雞圈、豬圈、廁所等進行改造,縣農業(yè)局負責提供雞苗、魔芋種,并對其進行技術指導。
“住房解決了,脫貧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脫單’問題!”羅萬平笑道。經過縣委書記等人“撮合”,“黃再平目前正在跟當地一女子相好”,自此“一家人有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見人都熱情多了!”
在領導干部的帶動下,該縣1612名干部與4254戶貧困戶“攀親結友”,“對癥下藥”精準施策,不僅改善了干部作風,更拉近了干群關系,“全縣上下形成了一股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濃厚氛圍”,“2016年脫貧10個村、3600人;2017年脫貧15個村、3600人;2018年脫貧18個村、3600人”志在必得。
選好“一線主力軍”,“五張清單”保證干部駐村選準落實
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鎮(zhèn)坪縣扶貧局長田輝稱,要讓全縣1.08萬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要打贏這場硬仗,足夠的扶貧資金投入固然重要,沒有訓練有素、能拼善戰(zhàn)、勇于沖鋒陷陣的“主力軍”不行。
那么,誰是脫貧攻堅這一重大戰(zhàn)役的一線主力軍呢?“村干部及對口、駐村干部無疑肩負重任。”
脫貧攻堅,千頭萬緒,大量繁瑣的事務最終都要落到村干部身上。沒有村干部包括駐村干部在一線沖鋒陷陣、真抓實干,脫貧工作就會落空。因此,該縣“首先是選優(yōu)配強村兩委班子,其次是抓好駐村扶貧工作隊和駐村扶貧干部!”近年來,該縣以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改變村干部選人用人的弊端和障礙,先后選配513名品行好、想干事的人才進入村兩委“領導班子”,對8個后進村進行調整或改選,并加強學習培訓力度,加大治懶、治庸、治亂頻次,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機制,“選優(yōu)配強村兩委班子”,村級組織活力得到全面激活,催生了116名農村干部創(chuàng)先爭優(yōu)、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內生動力,呈現出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
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每一個“精準”,都要依靠當地干部帶領大家去實施,尤其是鎮(zhèn)政府和扶貧干部,他們作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層組織者,更要選準人、用對人。那么如何管好扶貧聯村單位和駐村扶貧干部?該縣的作法是“考核”。
首先選派什么樣的干部駐村十分關鍵。是想干事、能干事的,還是不情愿、無能力、混日子的,效果會大不一樣。“明文要求全縣各單位必須將熱愛農村工作,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強的年青優(yōu)秀人才選派到扶貧村”,66名能實實在在為鄉(xiāng)親們脫貧領路的干部被選派到村。在此基礎上采取定向派駐、崗前培訓、定職明責、脫產扶貧等方式,確保扶貧干部隊伍高效精準。同時推行“五張清單”制度,將扶貧對象、任務目標、扶貧項目、扶貧資金、扶貧責任以清單形式交辦到每個鎮(zhèn)、村、戶、干部。制定出臺《脫貧攻堅督查考核問責辦法》、《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和紀律規(guī)定》、《脫貧攻堅縣委常委“三單”工作制度》,對脫貧攻堅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項任務、各級責任實行清單式交辦、臺賬式管理、跟蹤式問效,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考核結果與干部評先評優(yōu)和提拔使用相掛鉤。對職責履行不好、工作開展不力的駐村工作隊和扶貧干部進行通報并追究責任。”
因為抓好了“一線主力軍”這個關鍵點,2015年該縣為民辦實事達到1342件,為歷年之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5.4604億元,同比增長17.1%,增速在同區(qū)域縣區(qū)考核中位居全市第一。
選好“村頭”當好家,第一書記駐村更“駐心”
做好脫貧攻堅任務,最終目的是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干部經常到困難群眾當中去關心他們的生活生產,溫暖他們的心靈,找到致貧的根本原因,激起他們致富的信念,只有徹底了解貧困群眾到底為什么貧困,什么地方貧困,怎么樣才能脫貧,才能激發(fā)其內生動力真正脫貧。鎮(zhèn)坪縣的扶貧干部,正是這樣做的。
2015年初,該縣從各單位選派了45名優(yōu)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要求干部“當官”更要“當家”?h政府辦干部王安林便是其中之一,他被選派到曾家鎮(zhèn)向陽村任第一書記。王安林很看重自己這個“第一書記”的身份,他覺得,正是這個身份,讓自己沉下身子為群眾干了些實事。
向陽村是2015年鎮(zhèn)村機構改革時由原光華村、向陽村合并的村,僅用了短短2周時間,王安林跑遍了全村245戶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況,隨之和村干部迅速研究制定出《向陽村精準扶貧規(guī)劃》等,明確了全村發(fā)展方向和產業(yè)發(fā)展目標。在他的引導下,截至目前全村新注冊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5個,全村新發(fā)展茶園400畝,新增養(yǎng)雞、養(yǎng)蜂戶5戶,村民發(fā)展產業(yè)意愿強烈,向陽村亦成為該縣今年脫貧村。
“駐村更要‘駐心’!”王安林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自己如何當好第一書記的“秘訣”。得知村民王召芝被蜂蟄傷的消息后,王安林迅速趕赴醫(yī)院守護直到其脫離危險,深夜離開時才察覺只吃了頓早飯。了解到村民葉章英家境困難不說還有兩個孩子上學后,王安林想方設法爭取張家港慈愛公益愛心人士對其進行助學資助。
這樣的事例很多。王安林認為只有真心對待群眾,才會帶著感情下鄉(xiāng),與群眾交朋友、談心事;只有把群眾滿意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fā)點,才會沉下去、摸實情、辦實事,與村干部一道為民排憂解難,促進當地發(fā)展。真情實意、真抓實干,才對得起“駐村干部”的稱謂,才是真正“助村”的好干部。
朱兆兵對此深有同感。2015年6月,省司法廳干部朱兆兵被選派到曾家鎮(zhèn)陽河村任第一書記。在9個多月的時間里,朱兆兵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為該村制定形成了長、中、短期相結合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預計今年短期產業(yè)增收70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近3200元,“貧困村的帽子即將摘下”。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自身職能部門優(yōu)勢將陽河村納入全省法律扶貧示范村,對一戶因家屬4年前外出打工意外死亡,對死亡原因鑒定有異議的案件進行“會診”重訴。采取將涉農法律書籍帶到村閱覽室等做法,不僅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和村“三委”依法治村水平,同時助力陽河村精準脫貧工作。朱兆兵這種“以心換心”的工作方式不僅獲得群眾認可,更獲得2015年全省駐村聯戶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