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wǎng)訊(記者 譚西 張婧)2014年4月,楊京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從鄉(xiāng)鎮(zhèn)中學考進安康日報社不到三個月,連同事都還沒認全,就要打包行李,去學坊埡村駐村扶貧。
學坊埡在漢濱區(qū)流水鎮(zhèn),離城區(qū)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包茂高速從村子橫穿而過,卻沒有出口;臨著瀛湖,近一千群眾吃水卻很困難;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村里的群眾都各顧各的,連開會都聚不齊人,更不要提什么脫貧致富,發(fā)展產(chǎn)業(yè)了。”楊京保就這樣一頭闖進了這個以“鄢”姓為主的村子。
那時的楊京保也沒有想過,從駐村工作隊員到“第一書記”,從學坊埡村到學坊埡社區(qū),從“楊記者”變身為“楊書記”,自己的駐村生活會持續(xù)到今天,跨越三個年頭。而安康日報社也連續(xù)兩年在市上扶貧、支教、幫扶園區(qū)年度考核中分別獲得優(yōu)秀等次。
從零開始,三年時光刻在紙上
駐村三年,楊京保在村上的時間超過了600天,報社的同事大部分時候“逮”不到他。同事們都知道他在忙村里的事兒,看到那一篇篇駐村日記,也就像見了面。
“剛剛開始駐村的時候,白天忙幫扶的事情,晚上就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惑記下來。村里年輕人少,也沒有電視,就這樣打發(fā)時間。”在村里沾上的泥土與新人記者的敏感相碰撞,促使他把駐村的生活記錄下來,“我想我遇到的問題有很多是共性的,所以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大家一起尋求解決之道。幸運的是,報社也為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這些東西被更多人看到。”
他的駐村日記篇幅不長,語言質(zhì)樸,寫著寫著,引起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駐村日記被轉(zhuǎn)載到朋友圈、公眾號、網(wǎng)站,還獲得了2015年陜西省新聞獎三等獎。最令楊京保意外的是,今年2月份的《中國扶貧》也刊登了他的一篇駐村日記。
大學生村官立足農(nóng)村搞電商,駐村工作隊冒雪慰問貧困戶,村“兩委”實行村務公開,村民為紅白喜事送禮發(fā)愁,年輕人鄢忠立想留在村里發(fā)展卻受到父母的反對,這些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的寫作素材。“脫貧攻堅不是一兩個人的事,而是每一個村民的事。”楊京保說。
日記一寫就是三年,從最初關(guān)注精準扶貧,到后來成為“第一書記”,視線拓展到為民服務、為民辦事、基層黨建等多元化內(nèi)容;從學坊埡開始,寫到流水鎮(zhèn)、漢濱區(qū)、其他縣區(qū),甚至外出考察時的見聞和思考,楊京保都會記下來。
這三年的時光也留下了空白。2014年開始駐村的時候,楊京保的女兒萱萱才一歲多,貧困戶建檔立卡期間,時間緊任務重,他一個月才回了一次家。“回家之后,女兒都不認識我,周日剛‘混熟’,我又要走了。”如今,萱萱已經(jīng)長成了伶俐的小丫頭。12月1日,周四,楊京保接到妻子的電話:“白天給孩子說這周五爸爸不能回家,她坐在自行車后座,靠在我的背上哭了。”
這三年,對楊京保的家庭來說,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幾乎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