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俠給吳隆珍老人喂飯
安康新聞網(wǎng)訊(記者 周安平 通訊員 趙華斌 周濤)在安康市漢濱區(qū)早陽鎮(zhèn)高舉村12組有這樣兩位女人,她們非親非故,卻互為親人,互敬互愛,相互依存,用善心為人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孝老愛親故事。
“1992年6月的一天中午,我們?nèi)艺谔梦莩燥垼晃焕先送蝗粖Z門蹣跚而入,口中還連聲喊道:侄兒啊,我終于找到你們了啊......搞得我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定睛一看,原來是本村的吳隆珍老人。最初,以為她是來串門的,也就沒多說什么,讓其在家住下。誰知,這一住就是25年......”唐杰介紹說。
張富俠在地里干活兒
唐杰是該鎮(zhèn)高舉村12組人,1996年12月經(jīng)人介紹與本鎮(zhèn)高躍村8組張富俠相識并結(jié)為夫婦。“嫁進來時,老人已在唐家呆了4年。那時,全家六七個人擁擠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土墻房里,肚子吃不飽,天天為生活發(fā)愁。但不管怎樣,老人都吃得飽、穿得暖,沒餓一天肚子。正因為唐杰的這個善舉感動了我,所以我才答應(yīng)嫁給他的。嫁過來后,丈夫就外出務(wù)工去了,我一邊照料父母、孩子,一邊服侍吳隆珍老人......”張富俠說。
據(jù)了解,吳隆珍與張富俠是同村同組村民,并無真正的血緣關(guān)系。只因吳隆珍老人的母親姓唐,所以她誤認為唐杰就是自己的親戚家門。吳隆珍,現(xiàn)年87歲,自80年代丈夫去世后,便開始過著居無定所、風雨飄搖的生活。張富俠,45歲,一位普通的農(nóng)村媳婦。她樂善好施,21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吳隆珍,深深感動著鄉(xiāng)鄰。
“吳隆珍老人到唐家時,不知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把左手摔骨折了,看著十分可憐,估計也是走投無路,所以才投靠到我家。再說,大家都是鄉(xiāng)里相鄰的,我們也不可能見死不救,便收留了老人,并傾其所有為老人治傷。經(jīng)三個月治療,老人很快就恢復(fù)了健康。恢復(fù)后,老人特別喜歡喝酒、吃肥肉,且酒量很大,一頓要喝1斤酒、吃二三兩肉,差點兒難倒我們。不過,幸好我有位好媳婦兒,幫我解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唐杰介紹說。
為了生存生活,丈夫唐杰不得不外出務(wù)工,張富俠除了日間照料老人外,地里活兒也落在了她一個人肩上。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從不叫苦叫累。為解決老人喝酒問題,她每年還特意種了1畝多甜稈,烤上幾百斤稈稈酒專供老人喝。每次進城趕集,她也不會忘記給老人帶點禮物,一包糖、一袋餅干、一個面包、幾個水果......都會令老人開心一天。下地干活時,她總會提前把飯做好,熱在鍋里,待老人起床后能吃上一口熱飯。“有時飯都做好了,她卻獨自跑到地里摘菜去了......”張富俠說。
吳隆珍是個閑不住的老人,時常乘主人不在家時,偷偷跑到地里去幫忙摘菜、拔草......讓人擔心死了。1997年,隨著大兒子的出生,家庭負擔不僅日趨嚴重,而且越來越忙碌。于是,張富俠與丈夫計劃,自己在家種地、養(yǎng)殖和照顧老人、孩子,丈夫外出山西煤窯等地打工,齊心協(xié)力賺錢養(yǎng)家,力爭五年翻個身、變個樣。到2011年,經(jīng)三四年打拼,張富俠家逐漸富裕起來,家里也略有了一定結(jié)余。
吃的、穿的解決了,住的又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于是,張富俠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拆除老房子還耕,搬離老家,重新選址,重新建房,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意義的家。”2011年9月,張富俠在親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借款12萬、貸款5萬元終于在公路邊建起了一棟三間四層小洋樓。雖不豪華,但總算有了一個家,也不會再為風霜雪雨發(fā)愁了。“房子修起幾年了,但至今還背著債,而且室內(nèi)全都是毛坯,沒有粉刷。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很開心、很幸福......”張富俠說。
丈夫唐杰受傷回家治療
正當幸福來敲門時,2000年,丈夫唐杰的二媽和智障堂兄生活又顯拮據(jù),幾乎度日如年。于是,張富俠與丈夫商量后,又承擔起了對她們母子倆人的生活照料。但屋漏又逢連陰雨。1999年,張富俠公公因病去世。2002年,74歲的二媽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堂兄無能力料理后事,且丈夫唐杰又不在家。于是,她披麻戴孝一戶一戶的跪求鄉(xiāng)親幫忙,最終使老人安然歸山。2013年9月,吳隆珍老人雙眼完全失明,身體不能行走,臥床不起。張富俠日復(fù)一日、不厭其煩的為老人端茶遞水、洗澡更衣、吃飯如廁、倒屎倒尿,毫無怨言。2017年9月,丈夫在山西某建筑工地打工時,不慎被高空墜落的木頭砸傷了右腳,不得不回家養(yǎng)傷。
村支書陳宏貴、村主任胡成存到家中看望
“21年來,她幾乎24小時不停地圍著家庭、田地轉(zhuǎn),沒出過遠門。最遠的只去過市區(qū),但都是當天去、當天回,從不逗留。至于其他城市長得什么樣,估計她也只是在電視上見過......”村主任胡成存介紹道。“她是一個真正的女強人,無論困難再大,總是微笑面對,一個人默默地扛著,不求索取,不圖回報......”村支書陳宏貴說。
如今,二媽去世后,她又把智障堂兄接到了自己家,承擔起了撫養(yǎng)的義務(wù)。“為了減輕她們的壓力,鎮(zhèn)村不僅已按國家標準先后給幾位老人、殘疾人解決了低保、五保、高齡補貼等各種政策待遇,而且逢年過節(jié)也會及時送去慰問金、慰問品。張富俠助老孝老的精神不僅感動了我們,而且也感動了鄉(xiāng)鄰。同時,在她的影響下,當?shù)孛耧L民俗亦有較大改變”一位鎮(zhèn)干部說。
目前,令張富俠最高興地是,大兒子已于2016年高中畢業(yè)應(yīng)征入伍,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小兒子上初二,學習成績非常好,老師也特別喜歡。令她最遺憾的是,原計劃陪兒子去城里上學的愿望落空了。
張富俠獲獎證書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獲。2015年2月,張富俠入圍陜西好人榜“孝老愛親好人”候選人;2016年2月,被漢濱區(qū)表彰為“2015年度最美漢濱人”和“第三屆漢濱區(qū)道德模范。”
2014年6月30日張富俠與吳隆珍老人干完農(nóng)活 在回家的路上
張富俠家新建的樓房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