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wǎng)訊(通訊員 江婷 梁璐)11月20日清晨,寒風瑟瑟,石泉縣池河鎮(zhèn)明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冒著寒冷進村入戶開展貧困戶的信息核查比對工作。行至明星村7組,一陣陣濃濃的豆香撲面而來,尋著香味前行,一個大院場中整整整齊齊齊地擺放著十幾座已經(jīng)做好的新鮮豆腐,墻邊的兩口大鍋歡愉的冒著騰騰熱氣,白花花的豆汁在鍋中翻騰,年近五十的徐家夫婦正在院中忙活著制作豆腐。
看到工作隊來了,徐友伍立馬停下手中的活兒,熱情的招呼隊員們坐。“老徐,豆?jié){開了,快給大伙兒舀碗熱豆?jié){暖暖身子!”徐友伍的妻子笑呵呵地招呼到。“好嘞!”徐友伍緩緩起身,慢慢的朝鍋邊走去。他有些顛簸的步子引起了隊員們的注意,明星村支部書記劉家滿看出了大家的好奇,開始講起了徐友伍的故事。
2004年,徐友伍的兒子升入初中,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上學,徐友伍決定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想著妻子從老母親那兒傳承了制作豆腐的好手藝,夫妻倆一商量,就決定開辦家庭豆腐作坊。說干就干!從購買制作豆腐的基本原料開始,徐友伍就堅持質量至上,每次選購黃豆,他尋村走戶,認真挑選,只收飽滿新鮮的黃豆。起初很多村民看到徐友伍買黃豆如此精挑細選,就趁機提高價格,徐友伍對于此事,從來都是笑呵呵地說“大家都不容易,價格高一點沒事,但是黃豆的質量必須要保證,原料好了,才能做出好豆腐”。靠著這份堅持、厚道,徐友伍結交了越來越多的朋友,每次一有好黃豆,村民們都優(yōu)先給他留著,誰家想吃豆腐,也都首選徐友伍家的。徐友伍的豆腐,開始慢慢地出名了。
手工豆腐,賣的就是新鮮,沒賣出的豆腐放到第二天就變了味兒,實在可惜?吹绞袌錾鲜圪u的各種各樣的豆腐干,徐友伍靈機一動,決定開始制作手工豆腐干。選址、修烘干房,做豆腐干,一切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了。
天有不測風云,2009年的冬天,徐友伍在一次上山砍柴時,腳下打滑,不慎摔傷,導致右腿骨折。臥床休息了大半年,漸漸恢復了。但在2011年的復診中徐友伍被診斷出腳骨頭壞死,將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家中的頂梁柱倒下了,整個家庭都陷入了一片混亂。這時,明星村的村干部主動找到徐友伍,提出給他申請低保,幫助他渡過這個難關。徐友伍一開始是拒絕的,但又想到自己現(xiàn)在的狀況,只能接受,但他暗自在心中下定決心,他一定會靠自己的雙手,摘掉“低保”的帽子,讓這個家重拾希望。經(jīng)過一年的康復訓練,徐友伍的腳逐漸恢復了,盡管一瘸一拐,但是正常生活已經(jīng)不成問題。于是夫妻倆繼續(xù)開始經(jīng)營自己的豆腐作坊。200多斤黃豆,400多斤豆腐,這就是夫妻倆一天的目標。靠著自己的雙手,徐友伍的家一天天富裕起來。2012年,他找到村干部,主動退出了低保的行列。
現(xiàn)在,夫妻倆每天六點多起床,制作豆腐、豆腐干,每天都是供不應求,還接了不少定點供應的單子呢。盡管累一點、苦一點,夫妻倆的臉上時刻都是掛滿了笑容。每當有人問到他們的故事,徐友伍總是會笑著地告訴大家:“國家政策好了,一切都會變得更好,我們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加油干、踏實干,用勤勞致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